一大堆漂需要测试数据——自重、吃铅量,计算吃铅比,做到心中有数。
同一批漂里,由于型号大小不同,吃铅量大小差别也比较大,导致吃铅比悬殊很大,从已测的部分漂数据显示,吃铅比在0.98-2.22之间。查询过不少相关帖子,都没有官方或权威的解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谁有理?我也不知道。
但在普通钓鱼人的眼里,选漂考虑的因素——牌、材质、做工、吃铅量、吃铅比,适用鱼种等,一般认为,吃铅越大越好,吃铅比至少要达到1.2,否则不考虑,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不管在哪种调漂状态下,浮漂禁止时,浮力和重力基本上保持在临界点状态下,给漂一个轻微向上或向下的力,漂像就会发生变化,复位的速度越快,我们就认为越灵敏?大家说是吧。
在实际的垂钓中我也用过吃铅比很小(<1)的漂,当然自己做的,仍然很灵敏,大漂(吃铅三点几克)钓鲫鱼我也用过,同样好用,一拉一个准,不相信是吧?所以我也很纳闷,灵敏度和吃铅比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按照很多人的逻辑,这吃铅比太小的直接扔掉算了,D漂的同行这样告诉我,扔当然不可能,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自己用好了,所以我用的漂都有点“小毛病”——同心度不够好;涂装弄花了或者吃铅比不合格,但这些在有鱼口的情况下,同样了上鱼。
现成的测漂桶,何不实际测试一下,究竟看看什么样的漂灵敏度最好?
测试样本——吃铅比最大、最小和1.6左右的各选了一只(上图)。
测试项目——根据吃铅量上露一目,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落入水中到上浮露出一目的行程时间。
下面是测试的数据和图片,人工操作,可能有一点细微的误差。
吃铅比从大到小依次时间记录如下
自重/吃铅量/吃铅比(下同——单位:g)
1.48/3.28/2.22
用时12秒84
第二组实验
1.05/1.67/1.59
用时4秒16
第三组实验
1.59/1.56/0.98
从这三组数据可以看出来,吃铅比越大,复位时间越长,反之,越来越短,有人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说明了什么呢?那种追求高吃铅比又是为了什么?
下面是个人分析,不代表正确和全面,欢迎大家讨论和补充。
我认为,考虑吃铅比估计应该针对对象鱼和不同的季节,不同鱼种吃口特征不一样,所以才有了不同类型的漂。
比如鲫鱼、黄辣丁等小型鱼种,吃口轻,即便是夏季,和其他鱼种相比,都是比较轻的,所以需要灵敏度比较高的漂把信号放大,这样才便于观漂像和抓口,从数据显示来看,吃铅比低于1.2的比较适合,因为实际上,鲫鱼吃食牵动子线产生的位移距离比这小得多,复位的时间更短;而大个体鱼类,如鲤鱼草鱼鲢鱼等吃口动作比较大,所以就需要灵敏度低一点的漂(吃铅比大),以降低小杂鱼信号的干扰,在实际垂钓中,钓大型鱼种所用的漂吃铅量也相对比较高,估计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混养塘,灵敏度介于两者之间,吃铅比在1.3-1.8估计差不多,当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欢迎大家补充和修正。
分享到
0个赞
沙发坐上点个赞
早啊,先喝茶
个人觉得,吃铅比只是与材质密度相关的一个参数。与灵钝关系不大。当然对于D漂人来说也只是参考作用。
追求完美!
终于在哥那找到这只漂,刚学的时候做的,漂不咋的,还不同心,但表现特别突出,顿口,顶漂一拉一个准,钓鲫鱼用的,刚才找来做了一个数据测试,仅供参考自重:1.49g,吃铅3.81g,吃铅比2.59,恢复灵敏度4.04秒,总长33.3㎝,说明了什么?
我也赞同你的观点,吃铅的大小与材质的细密度有关,我也找到了曾经的一只吃铅量3.81,吃铅比2.59的另一只漂,平均灵敏度同样很高4.04秒,钓鲫鱼不管顿口还是顶漂,一拉一个准,说明灵敏度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数据,跟吃铅比关系不大。
有这么复杂吗
只有读懂漂,才能做出精品,而不仅仅是华丽的外表
不知道啊,想知道的很多,望指点
专业
漂的灵敏度与材质密度、漂型直径、尾脚粗细长短、线号以及剩余浮力有关。
谢谢指点是的断脚就灵敏得多,还有直径越小越灵敏
灵敏与否,跟材质有关,跟吃铅比关系不大。铅皮和浮漂的相互作用力达到平衡的时候,外力给与相应的受力时候,剩余浮力是否能快速的做出反应才是衡量灵敏与否的绝对因素。简单来说,当浮漂调好后,快速准确的给与信号,才是好漂。看了好几遍,我说的才发现都是废话
快速准确的给与信号,才是好漂说到点上了那么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刚才有钓友提到跟直径,漂脚的粗细和长短有关,我也测试过了,确实不假。
同样的漂,吃铅比越大,理论上来说出口的动作会更“迅速”,但是,和“灵敏”却并扯不上必然的联系!其实极少有人能够把浮漂何为“灵敏”能够说得清楚,自然更少的人能把这些关系解释的清楚,一知半解而已。“御古浮标”,这个小众品牌对浮标的理解,我个人而言比较认可,LZ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谢谢
世上竟然有这样测试来计算灵敏度的???我不想骂人,你真太会搞笑了!!!
是吗?请指教
牛逼克拉斯!
黄辣丁 吃口很猛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