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尼老猫嗨 发表于 2019-07-21 08:09:35
不如研究一下窝料,没口再好的漂有什么用?
说的有道理,窝料也很重要
感觉楼主的实验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漂加铅的总重量,似乎总重量越大,复位越慢,,你的铅是绑在漂上的,相同高度落下,因为惯性,肯定是重量越大下沉的距离越大,那么复位的距离也就更长,需要的时间越多。个人觉得吃铅比大,是指同样吃铅量的前提下,吃铅比越大的钓组,自重越轻,这样鱼口有比较小的动作,漂上更容易反应出来。个人愚见,,不要耻笑
成都的珍惜 发表于 2019-10-29 08:46:15
是这个道理,有些时候没钓鱼和玩漂了,没时间,都是相互交流学习,哪有耻笑一说
吃铅比不决定动作灵敏。可以用电子漂举例:自重5克,吃铅1g。自重0.5,吃铅1克,也是1g铅平衡系统。但吃铅大的好处在于主线承受的力大,粗主线可以绷的更直,不受小鱼或者水流影响。适合深水、粗线,钩下落快些。吃铅表示浮力。但也基本反映了漂的体积,体积大,漂在水中运动阻力大。吃铅大的阻力大,更稳些。 这里边起阻力作用的只有水。吃铅5吨的漂,自重1吨,配5吨坠,即使机器也难以让漂有动作。吃铅5g,1g自重,小鱼也可以有动作。但以上俩情况吃铅比一样。问题在于阻力大小。
给航母配上铅坠,使其悬浮。给小船配上铅坠,使其悬浮。此事吃铅比都是1:1。请问,哪个更灵? 可见灵顿不再吃铅比,在于漂的体积,水中运动阻力大小。
费心了,探索的精神很赞!但实际上这个实验并不科学,得出的结论也并不能说明问题。初中物理就教我们实验的最基本原则是控制变量,要测吃铅比的影响,变化量只能是吃铅比,其他的因素比如浮漂的吃铅、标型、标体大小、标脚、苗子都必须完全一致才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的2支浮标,所以严格来讲这个实验是没有办法做的。稍微科学一点的方法是找2支吃铅、标型、标体大小,苗子长短粗细完全一致,但是苗子密度、标体密度、标脚粗细和密度不一致的且重心几乎一致的浮标去做测试。其实这个实验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北落007 发表于 2020-01-14 19:34:22
不好意思,好久没登陆钓鱼人了,才看见。这篇帖子写了很久了,感谢大师这么细心的讲解,我就一个D漂爱好者,空闲时玩玩,一切都在摸索之中,所以很多地方可能考虑欠周,纯属瞎玩,不过真的很感谢,有时间一起探讨
有道理
楼主这种测试,如果细节不注意结果会差好远:1、如果都是调1目来测试,那么不同粗细的漂尾,剩余那1目的浮力是不一样的!入水下潜和上浮的时间都不同;2、吃铅大的在同一高度,由于重力的关系,入水下潜的深度明显高于吃铅小的漂,也就意味着它下潜和上浮的行程都要长过吃铅量小的漂;3、你测试不是用的铅皮而逝铅条这种不规则的东西也会导致每支漂的水阻不一;4;材质与漂型才是影响复位时间最关键的因素
顺其自然003 发表于 2020-03-08 13:53:58
说的非常在理
为什么鲫鱼漂总长比鲤鱼漂明显短,漂尾漂脚细,浅水漂要比深水漂短很多,底钓漂要比行程漂漂身修长的多,底钓漂的漂脚要比行程漂的短很多,鲫鱼漂的吃铅比明显小于鲤鱼漂,鲫鱼漂往大物漂阶级走,吃铅比正常来说越来越大,为什么鲫鱼漂漂目琐碎,要抓很小的信号,大物漂为什么要千方百计过滤小信号等等,逆推一下不就是答案吗?可是我不知道答案啊
朋友可以测试同一类型一样的不同吃铅量的漂,如长脚长尾枣核型,短脚枣核型,把目前主流浮漂统一规格类型,还有不同的材质,如纳米,芦苇,硬尾软尾,加粗尾主流的代表性的浮漂测试N次,还需在不同的深度,不同的线组,不同的目数一米到三四米水深去测试,这个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每一项都做好记录拍照录像,然后就是统计,计算,最后应该能得到你要的结果,或者说一个权威一点的结果,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说的哪里不对,请谅解,如果你做了这个实验后期请告知一下结果
独钓涪江鲫 发表于 2019-06-23 09:02:41
道理是这样,但实际测试时,大漂下沉后是慢慢的浮上来,包括枣核型漂,不像细长身漂那样上浮快捷,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它的上浮速度呢
阻力啊,水对漂身形状形成的摩擦力
说的有道理,窝料也很重要
感觉楼主的实验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漂加铅的总重量,似乎总重量越大,复位越慢,,你的铅是绑在漂上的,相同高度落下,因为惯性,肯定是重量越大下沉的距离越大,那么复位的距离也就更长,需要的时间越多。个人觉得吃铅比大,是指同样吃铅量的前提下,吃铅比越大的钓组,自重越轻,这样鱼口有比较小的动作,漂上更容易反应出来。个人愚见,,不要耻笑
是这个道理,有些时候没钓鱼和玩漂了,没时间,都是相互交流学习,哪有耻笑一说
吃铅比不决定动作灵敏。可以用电子漂举例:自重5克,吃铅1g。自重0.5,吃铅1克,也是1g铅平衡系统。但吃铅大的好处在于主线承受的力大,粗主线可以绷的更直,不受小鱼或者水流影响。适合深水、粗线,钩下落快些。吃铅表示浮力。但也基本反映了漂的体积,体积大,漂在水中运动阻力大。吃铅大的阻力大,更稳些。 这里边起阻力作用的只有水。吃铅5吨的漂,自重1吨,配5吨坠,即使机器也难以让漂有动作。吃铅5g,1g自重,小鱼也可以有动作。但以上俩情况吃铅比一样。问题在于阻力大小。
给航母配上铅坠,使其悬浮。给小船配上铅坠,使其悬浮。此事吃铅比都是1:1。请问,哪个更灵? 可见灵顿不再吃铅比,在于漂的体积,水中运动阻力大小。
费心了,探索的精神很赞!但实际上这个实验并不科学,得出的结论也并不能说明问题。初中物理就教我们实验的最基本原则是控制变量,要测吃铅比的影响,变化量只能是吃铅比,其他的因素比如浮漂的吃铅、标型、标体大小、标脚、苗子都必须完全一致才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的2支浮标,所以严格来讲这个实验是没有办法做的。稍微科学一点的方法是找2支吃铅、标型、标体大小,苗子长短粗细完全一致,但是苗子密度、标体密度、标脚粗细和密度不一致的且重心几乎一致的浮标去做测试。其实这个实验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不好意思,好久没登陆钓鱼人了,才看见。这篇帖子写了很久了,感谢大师这么细心的讲解,我就一个D漂爱好者,空闲时玩玩,一切都在摸索之中,所以很多地方可能考虑欠周,纯属瞎玩,不过真的很感谢,有时间一起探讨
有道理
楼主这种测试,如果细节不注意结果会差好远:1、如果都是调1目来测试,那么不同粗细的漂尾,剩余那1目的浮力是不一样的!入水下潜和上浮的时间都不同;2、吃铅大的在同一高度,由于重力的关系,入水下潜的深度明显高于吃铅小的漂,也就意味着它下潜和上浮的行程都要长过吃铅量小的漂;3、你测试不是用的铅皮而逝铅条这种不规则的东西也会导致每支漂的水阻不一;4;材质与漂型才是影响复位时间最关键的因素
说的非常在理
为什么鲫鱼漂总长比鲤鱼漂明显短,漂尾漂脚细,浅水漂要比深水漂短很多,底钓漂要比行程漂漂身修长的多,底钓漂的漂脚要比行程漂的短很多,鲫鱼漂的吃铅比明显小于鲤鱼漂,鲫鱼漂往大物漂阶级走,吃铅比正常来说越来越大,为什么鲫鱼漂漂目琐碎,要抓很小的信号,大物漂为什么要千方百计过滤小信号等等,逆推一下不就是答案吗?可是我不知道答案啊
朋友可以测试同一类型一样的不同吃铅量的漂,如长脚长尾枣核型,短脚枣核型,把目前主流浮漂统一规格类型,还有不同的材质,如纳米,芦苇,硬尾软尾,加粗尾主流的代表性的浮漂测试N次,还需在不同的深度,不同的线组,不同的目数一米到三四米水深去测试,这个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每一项都做好记录拍照录像,然后就是统计,计算,最后应该能得到你要的结果,或者说一个权威一点的结果,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说的哪里不对,请谅解,如果你做了这个实验后期请告知一下结果
阻力啊,水对漂身形状形成的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