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淡水鱼类,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中维生素A含量最多,还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比如缓解肾虚、补血、补钙等,特别是补钙,它可是淡水鱼类中的佼佼者。
虽然获得泥鳅的手段有多种多样,比如购买,用特制的器具捕捞,或者在夏季的夜晚戴着头灯拿着叉子去叉或用专用的泥鳅夹去夹。说到这里,我特别怀念小时候一手拿着叉子一手提着燃烧着松明的火匙在家乡广袤的田野上叉泥鳅的情景;但我觉得通过钓上来的泥鳅特别好吃,特别有成就感,因为它常考验着你的心智、钓技、耐心等诸方面的水平。
但要钓获泥鳅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钓泥鳅,你就要了解一下它的生活习性,觅食规律,然后有针对性地拿出一套最佳方案,各个击破。泥鳅属底栖鱼类,介于摄氏20~30度的水温是它生存的最适环境。它喜欢在水流平静,水流不大,泥沙淤积,且有机质丰富的水库坑潭中觅食。觅食的时候也是步步为营,每前进一步,它都要仔细逡巡一下四周有没有它可口的食物,然后再微步向前。它不善游弋,喜欢在黄绿色的水体中觅食一些富含有机质的碎屑、腐殖质如沤烂的杂草,鸡牛羊粪便,随着雨水从山上冲涮下来的虫蚁等。因此打窝成了钓泥鳅的重中之重。
我记得电视连续剧《民工》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你小子只是一只泥鳅,就是给你水你也游不到大海。针对泥鳅的这个不善游的特点,打隔夜窝又成了打窝的重头戏。
此次作钓泥鳅的水库是个位于G534国道旁的小型的山体水库,淤泥深厚,水较浅,它的上游有生活着三个自然村的人口,因此人们的吃喝拉撒以及农事活动给它的下游带来了丰富的有机质,也因此这个水库成了泥鳅生活的天堂。
因为小杂鱼的喧闹,我作钓的习惯大都是下午三四点去,晚上十点左右回来。但此次作钓的对象是泥鳅,要提前做窝,于是午饭吃饱后大约十二点多,便约了一个钓友匆匆赶往钓点。到达目的地后,选了一个水深大约一米,水流平静的钓点安顿下来。支好竿子后便就地取了些淤泥,再倒入若干化氏的广谱,搅拌均匀后准确地投入一米见方的钓点。
这几天的天气有点反常,虽然现在还是初春,本应春寒料峭,但仿佛却快进到了盛夏时节,天上的暖阳照得我汗流浃背,扔了几竿之后不觉困意上来,反正现在也没口,便躲到岸边的树荫下寻了个平坦的地方躺下来补了个觉,静等太阳落山。
约模五点多的时候,一阵寒意把我从梦中惊醒,我迅速来到钓点,先是穿了两只蚯蚓放下去试探鱼情,发现小麦穗太多,咬住蚯蚓尾把浮漂牵得团团转,于是作罢,任由它牵去,我做我的:我拿出上个月在钓鱼人上发帖获奖的通杀腥拌了款拉饵等在那里,以便天黑的时候大展身手。我知道一般无鳞的鱼大都寻在夜晚出来觅食,而尤以傍黑的时候最盛。
泥鳅啊泥鳅,经过五个多钟头的“长途”跋涉,你也该快到目的地了吧!
果然,将近六点的时候,挂蚯蚓的那支浮漂出现了有别于小麦穗咬口时的动作,先是下沉了一点,停在那里,之后又缓慢的前移。我知道这是典型的泥鳅相,便果断的扬竿刺鱼,不出所料,第一尾泥鳅轻松入护。为了稳妥起见,这次作钓我用了两根竿子:一根4米5标配1.0主线0.4子线5号有倒刺袖钩穿蚯蚓;一根3米6标配同样线组1号有倒刺长明钓针拖拉饵。到了晚上七八点的时候迎来了一个上鱼的小高峰,蚯蚓和拉饵轮番上,其中拉饵的上鱼率明显偏高,双尾上了两次,只不过因为钩太小,有许多被吞钩自杀(幸好有备而来,只要你肯来,钩子满足供应)。上了十几尾的时候,频率明显下降,此后一个多钟头的时间只上了四五尾。其实这是很符合泥鳅的觅食规律的。冲上前线的,都已经英勇就义了,后面“姗姗来迟”的援军不知何时能赶到,过把瘾就行了,还是收摊回家吧!
作钓小结:钓泥鳅的竿子不做硬性要求,在够得着钓点的情况下以短竿为宜,软竿手感极佳。因泥鳅个不大(最大也就在50克左右)嘴小,所以线组宜细,钩子宜小。最好做隔夜窝,不用担心窝料被小杂鱼吃掉,小杂鱼吃过的残羹剩饭才是泥鳅的盛宴。饵料以腥香为主,蚯蚓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蚯蚓尾巴可不要留得太长哟。钓点水深宜浅,最好底下是个淤泥厚积的平坦之地。
钓友们:如果你那里有泥鳅资源的话,就赶紧带上武器,驰骋钓场,为你的“肾”利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吧!
分享到
0个赞
头回看到出钓目标鱼是泥鳅的
因为钓友在这个水库经常钓到泥鳅,所以便做一次主题垂钓,效果还挺好的。
谦虚啦!
飞起来一脚
泥鳅总笼子捕简单高效
重在享受垂钓过程。
这实在是牛
指甲非太多了,泥鳅难钓
泥鳅是真的难钓,除非钩小饵小。又很费子线,钓起就各种卷各种跳黏糊糊的,钩小的坏处就是容易吃死口,不喜欢钓那玩意儿。
这外来的物种,现在确实已成公害了!
说得在理!有同感。
第一次看到钓泥鳅那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