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不打窝,钓到也不多。要想鱼上岸,得拿粮食换。做窝是钓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提前打窝还是直接抽窝,都离不开一个窝字。我们钓鱼佬被戏称为打窝仙人,但真的对窝有足够的了解吗,窝在钓鱼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应该如何做窝才能使垂钓过程更加顺利呢,这一帖来讨论一下做窝的相关问题。
窝子在水中的消耗过程并不是固定的,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
1.窝本身的情况,包括窝料性质,窝料量,窝料在水底分散程度等
2. 水体的情况,包括水体深度,水底结构,水流快慢,水质好坏,水体温度溶氧分层等
3. 鱼体的情况,包括开口幅度,运动活力,代谢水平,种群规模,鱼种类别等
以上三方面对于发窝的快慢,留鱼时间的长短,开口的好坏都有影响,互相之间也不是独立的,如水深水流和鱼类活动可以影响窝料的分散程度,水质溶氧温度会影响鱼体情况及窝料味型的扩散,窝料的性质和量会影响鱼体情况和水体结构。
现在逐渐入冬,我们以初冬的情况入手分析三方面对发窝过程的影响。首先分析水体情况和鱼体情况。水质方面,随着温度下降,水质总体向好,夏天富营养化的肥水河此时也不容易面临缺氧问题,淤泥中的有毒物质不容易在水体播散开来,气温下降缩小了水体温度的上下分层,气压较高北风天居多,水体溶氧较丰富,鱼情迎来一年中的又一高峰。此时的鱼体状况应该结合当地的温度情况,一般而言,天气情况稳定三天以上,鱼类的开口幅度,吸食力度会更好,代谢水平和运动情况取决于当地目前的水温,水温高时整体代谢旺盛,摄食欲强,体动幅度大。
目前北方部分地区的深水温度已经下降,鱼类代谢程度进入冬季水平,摄食量小,开口小但有力,体动幅度小,鱼类集群不易动,小鱼闹窝程度较轻。此时隔夜窝量可大,当日钓窝料量宜小,发窝耗时长,留鱼时间久,可提前1小时做窝,做窝水深宜深,窝料可用穿透力较强,入口更好的碎酒米,仅用两个瓶盖的酒米即可作钓半日。此时手抛窝较分散不建议使用,可用少量商品饵混合后铅皮带窝。中鱼后用拉饵维持频率留鱼
目前南方大部分地区深水温度仍较高,浅水温度有所下降但仍在鲫鱼等鱼类的舒适圈内,鱼类代谢旺盛,小鱼闹窝较夏季更严重,此时可用谷物类窝料或大颗粒酒米,发窝较快,留鱼时间久,做窝水深可深可浅,可近可远,取决于岸边水深是否足够,周围环境是否嘈杂,远处淤泥是否较厚,是否臭底。若小鱼闹窝不明显可换碎米,少量打窝后过半小时配合拉饵频率作钓。
水温下降后打窝应该精准集中,应在找底结束后进行,手抛窝应视水深打在浮漂靠岸半米至一米位置,窝料砸漂会导致打窝过远,这是因为窝料在水中由于惯性导致落点在垂钓位置前方。若存在水流则要打在窝点上游,若水底存在坡度,则不宜用大块易滚动的窝料。窝料快消耗完时才是下竿最佳时机,可观察水面腥泡和水纹判断窝中情况,此时作钓有别于夏季,不建议打窝后立马下竿,打窝结束后立马作钓会影响鱼群的聚集。作钓时间较短时建议直接抽窝而不要打窝,打窝反而会造成长时间停口甚至空军。窝料消耗完后不建议补窝,可间断搓大饵留鱼。
入冬后基本做窝思路如上述,但全球气候变暖后极端天气频现,大幅度的降温天和反常的升温天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下的做窝思路要改变,总体结合上述三大方面进行分析。鱼类虽是变温动物,但有一定的趋稳性,常养鱼的朋友们都知道鱼类调节机体适应突变温度会造成鱼体不适,甚至诱发疾病。此时不论温度高低,鱼的摄食量都偏小,不宜打大窝,窝料需入口性更好,穿透力更强。在天气突变时做窝水深应考虑鱼类的趋稳性,建议在较深处做窝。如果反常升温维持三天以上则可考虑钓边钓浅。
以上纯属个人总结,仅供参考,气候多变鱼体不适度增加是导致鱼越来越难钓的一大原因,此时做窝的难度越来越大,做窝不当有时会直接导致空军,对做窝的相关问题有补充或更正的可以在评论区交流
分享到
0个赞- 钓友回复1条
-
+关注户外喵喵喵8天前 北京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