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_钓者89君 发表于 2021-01-16 10:47:09
就是没学好啊
我也是,这不钓鱼又让我们学上了
浮漂向下移动几目需要的力等于相同体积的目数排开水的重量,浮漂的灵顿在于向下移动同样目数需要的时间,我还是觉得尾巴粗细和漂的形状更影响灵敏度
调漂才是关键,选漂无非吃铅,自重和形状,材质基本忽略不计。
Qintao 发表于 2021-01-16 17:30:07
嗯,除非吃死口,或者说吃口强烈,否则水阻力影响也不能忽略。
__学前班__ 发表于 2021-01-16 16:47:24
你可以观察下,特别是细长身,吃铅比更低,因为不带壳很难做细长身,但是带壳的,身子又长,必然壳子占的比重就多,自重就很难降下来,吃铅比就做不高。
细长身降低了水阻力,吃铅比(也就是说漂自重)只是一方面,水阻力同样也很重要,尤其是鱼的吸力不大的时候。
__学前班__ 发表于 2021-01-16 16:44:24
通常情况下,纳米比芦苇都要轻,吃铅比比芦苇都高,特别是带壳的芦苇,2克以内的,目前我没有看到哪家的吃铅比能做到2的,但是纳米很容易的。
没错,赞成。
摄影师一止 发表于 2021-01-16 13:30:04
新手刚入坑,同样遭遇到相同的问题,各种教程鱼龙混杂,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也是从调漂开始画受力分析图,出钓过程尽量控制变量尽兴对比试验。有机会可以合作一下,出点教程详细的说明各种原理。对自己是个很大的提高,也方便新人入坑
来个简单的,调水平或者一两目,上钩带铅找底,然后调钓目,差不多了
bj_钓者89君 发表于 2021-01-16 18:56:56
是的,没错,自重+吃铅接近的浮漂,也就是保证了惯性定律里面状态改变需要的条件接近的情况下,长身因为纵向横截面积小,上下行阻力小,同样因为惯性的原因运动幅度会比枣核型的要大,我个人猜测,大部分人觉得芦苇浮漂比较灵敏的印象可能就是来源于芦苇长身型,因为细长的漂身决定了浮漂上顶下顿的幅度都比例大,而且芦苇这种材质确实是比例适合做长身,反而纳米加工长身,弊端是比例明显的,所以我们很难看到纳米做的长身。
__学前班__ 发表于 2021-01-16 19:45:16
自重+吃铅接近的浮漂,除非同密度材质,否则体积会有差别。体积有差别,水阻力更会有区别了。
我认为不管哪种漂,只要一枚3号袖能压下一目,基本上就很灵敏了
cs神钓侠 发表于 2021-01-16 21:27:45
我把你所说的灵敏度表现称为“静态灵敏度”。但实际垂钓中浮漂的灵敏度是在鱼吃口浮漂从动作到停止的动态中提现的。除了静态灵敏度(也就是漂尾粗细)以外,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还有水给浮漂的反向阻力。阻力又包括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有时可能还会有干扰阻力,严格计算起来比较复杂,但总的来说,是和漂身的最大横截面积有较大关系的。
这么说来,塑料浮漂自重最低,是最灵敏的浮漂了
bj_钓者89君 发表于 2021-01-16 20:06:14
这个当然是会有的,从我比较过比较多的芦苇和纳米来看只要身直径和身长接近的都没有差很多,挑出2只我都买过的,这个就比较极端了,民间艺人的LW-87的1号(1.13+1.14)和小凤仙的NC-005的2号(0.68+1.62),漂身长度都是6厘米 ,漂身直径相差0.22毫米,总长差1厘米,两项总和相差0.03克是非常接近的,真的就是自重和吃铅的一消一涨,我研究了很多身长和直径接近的芦苇和纳米,都有这个特性,所以水阻的差别有但是真没你想的那么大。特别是吃铅2G以内的,这个特性更明显。
你说的没错,但是这个是在浮漂启动以后的,但是在浮漂启动前还要考虑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的影响,举个例子,一个一吨种的热气球,一个20吨的战斗机,运动起来以后肯定是战斗力承受的空气阻力小,因为横截面积小,所以可以飞的更快,但是想让这个20吨的东西飞起来起来可比让1吨的东西飞起来困难多了,这个就是大吃铅,大自重浮漂需要更大的启动力气,假如第一步都不能启动,就没有后面的运动了。
鄂G_渔乐 发表于 2021-01-17 00:07:15
理论上是的。但我想实力来看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浮漂材质过轻时,按照普通立式浮漂的漂型来设计,很难控制浮漂的重心均衡,说白了就是头重脚轻,浮漂在水里很难立住。所以塑料漂一般用来制作吃铅量非常大的空心大肚漂。类似于水怪,那个结构比例是和普通的立式浮漂不同的。
bj_钓者89君 发表于 2021-01-17 08:10:30
塑料浮漂做长一点一样立的很好,但是塑料浮漂利润低,所以被商家抛弃。然后手工芦苇,孔雀羽等利润大的浮漂被大量推销,说灵敏度高。这才是真相
整天瞎BB。夜钓你试试,
鄂G_渔乐 发表于 2021-01-17 08:55:50
体积太大的低密度材料,吃铅量会很大。
线组搭配准确就灵敏。自重越轻越好抛投。
我也是,这不钓鱼又让我们学上了
浮漂向下移动几目需要的力等于相同体积的目数排开水的重量,浮漂的灵顿在于向下移动同样目数需要的时间,我还是觉得尾巴粗细和漂的形状更影响灵敏度
调漂才是关键,选漂无非吃铅,自重和形状,材质基本忽略不计。
嗯,除非吃死口,或者说吃口强烈,否则水阻力影响也不能忽略。
细长身降低了水阻力,吃铅比(也就是说漂自重)只是一方面,水阻力同样也很重要,尤其是鱼的吸力不大的时候。
没错,赞成。
来个简单的,调水平或者一两目,上钩带铅找底,然后调钓目,差不多了
是的,没错,自重+吃铅接近的浮漂,也就是保证了惯性定律里面状态改变需要的条件接近的情况下,长身因为纵向横截面积小,上下行阻力小,同样因为惯性的原因运动幅度会比枣核型的要大,我个人猜测,大部分人觉得芦苇浮漂比较灵敏的印象可能就是来源于芦苇长身型,因为细长的漂身决定了浮漂上顶下顿的幅度都比例大,而且芦苇这种材质确实是比例适合做长身,反而纳米加工长身,弊端是比例明显的,所以我们很难看到纳米做的长身。
自重+吃铅接近的浮漂,除非同密度材质,否则体积会有差别。体积有差别,水阻力更会有区别了。
我认为不管哪种漂,只要一枚3号袖能压下一目,基本上就很灵敏了
我把你所说的灵敏度表现称为“静态灵敏度”。但实际垂钓中浮漂的灵敏度是在鱼吃口浮漂从动作到停止的动态中提现的。除了静态灵敏度(也就是漂尾粗细)以外,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还有水给浮漂的反向阻力。阻力又包括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有时可能还会有干扰阻力,严格计算起来比较复杂,但总的来说,是和漂身的最大横截面积有较大关系的。
这么说来,塑料浮漂自重最低,是最灵敏的浮漂了
这个当然是会有的,从我比较过比较多的芦苇和纳米来看只要身直径和身长接近的都没有差很多,挑出2只我都买过的,这个就比较极端了,民间艺人的LW-87的1号(1.13+1.14)和小凤仙的NC-005的2号(0.68+1.62),漂身长度都是6厘米 ,漂身直径相差0.22毫米,总长差1厘米,两项总和相差0.03克是非常接近的,真的就是自重和吃铅的一消一涨,我研究了很多身长和直径接近的芦苇和纳米,都有这个特性,所以水阻的差别有但是真没你想的那么大。特别是吃铅2G以内的,这个特性更明显。
你说的没错,但是这个是在浮漂启动以后的,但是在浮漂启动前还要考虑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的影响,举个例子,一个一吨种的热气球,一个20吨的战斗机,运动起来以后肯定是战斗力承受的空气阻力小,因为横截面积小,所以可以飞的更快,但是想让这个20吨的东西飞起来起来可比让1吨的东西飞起来困难多了,这个就是大吃铅,大自重浮漂需要更大的启动力气,假如第一步都不能启动,就没有后面的运动了。
理论上是的。但我想实力来看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浮漂材质过轻时,按照普通立式浮漂的漂型来设计,很难控制浮漂的重心均衡,说白了就是头重脚轻,浮漂在水里很难立住。所以塑料漂一般用来制作吃铅量非常大的空心大肚漂。类似于水怪,那个结构比例是和普通的立式浮漂不同的。
塑料浮漂做长一点一样立的很好,但是塑料浮漂利润低,所以被商家抛弃。然后手工芦苇,孔雀羽等利润大的浮漂被大量推销,说灵敏度高。这才是真相
整天瞎BB。夜钓你试试,
体积太大的低密度材料,吃铅量会很大。
线组搭配准确就灵敏。自重越轻越好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