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节后没几天,儿子出生了。二个月后,去花鸟市场买回三只当年生的地图龟,希望它们陪伴儿子一起长大。为什么买三只呢?一是怕有夭折,二是更容易配对。不幸的是其中一只当年就夭折了,剩下两只顺利地活了下来。15年7月龟龟产蛋了,才确认两只都是母的,因为它们的第二性征几乎一样(根据以前养巴西龟的经验:母龟尾巴短小,脚趾甲也短)。
记得乌龟小的时候养小盆子里,怕水脏生病,换水可勤快了。大了点,换成了脚盆。再之后,就只能养周转箱了。然后,换水变得不再利索,勉强隔三差五地换水,总免不了让龟龟在脏水臭水里呆上好一阵子。这不得不让我思索起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可以保持水质干净,又不需要经常换水。
其实,对于玩了多年水族的我来说这并不难。于是,恨恨心把种了菜的四个大花盆清空了,又网购了一个周转箱。四个花盆+两个周转箱,经过一番折腾和巧妙搭配,一套“生态养龟系统”打造完成。从此龟龟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个系统是两年前做的,当时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怎样作一个清晰明了的介绍呢?
首先,画个示意图,大致了解一下布局。
接着,将进入“池二”的水直接引入“池三”,取下“池二”。
移走“池二”内植物,发现里面居然住着小鱼、小虾、小螺。顺便清洗一下砂粒,里面很脏,说明砂粒藏污纳垢的能力很强,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硝化细菌,所以“池一”和“池二”一定要轮着清洗,间隔期最好三个月以上。
这下可以看清楚池的内部结构了。
四个花盆底部安装PVC管,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折磨人的。花盆底部的出水孔比管外径小不少,砂纸卷小圆棍上当圆锉扩孔,边锉边用管试,直到用劲可以把管插入,先不要插到位,在管壁适当位置涂上502,边旋转边推进PVC管直至到位。再在花盆内侧接缝处滴上502,确保使用中不漏水。
“池一”和“池二”的内部结构如下:
水里种上植物,用于吸收硝酸盐。砂粒层即是过滤层,又是硝化细菌培养层。经过“池一”、“池二”的过滤和净化,进入“池三”(龟池)的水基本是干净的、安全的。
“池三”为“龟池”。内部出水口接近底部,这样更易排尽脏物。外部出水口分成二路,一路进“池四”,另一路直接进“池六”(贮水池),可根据需要分配进入“池四”的流量。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都江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其作用不可低估。在这系统中我尝试着增加了这一块。“池四”和“池五”就是模拟“人工湿地”,“池四”填的泥土,“池五”填的黄砂。
“龟池”排出的水进入“池四”后流速放缓,加上水草的阻挡,大部分的排泄物和残渣沉淀在这里,所以“池四”是整个系统中容纳和分解龟池排出物的主要场所,里面除了水草、食蚊鱼、藻虾,还可以放些红虫(不是钓鱼用的红虫)、水蚯蚓等。
“池六”为“贮水池”。根据贮水池水位,决定是否需要补水。
系统流回的水进入“贮水池”时,再用过滤棉过滤一下。过滤棉需定期检查更换(差不多三个月以上换一次)。
水泵是系统的“心脏”,当然不能将就。我选用的是12V直流变频潜水泵,可以调节流量,而且安全。水泵将“贮水池”的水连续地输送到“池一”,形成活水,再经过几个月的系统自身培养和调节,整个系统也就“活”起来了。
生态养龟系统运行效果很不错,两年多来没换过水。当然,定期补水是必须的,尤其是夏天,水份蒸发快,每天需补水2升左右。如果要离家一周以上,出门前就要把“贮水池”装得满满的。
为了充分利用这套系统,后来零零星星钓回的小鱼直接扔里面了,“养龟池”转眼成了“放生池”。
终于捸着机会拍一张像样点的“全家福”了,平时拍照总是东躲西藏的,现在没有“池二”罩着,看你们往哪藏。
这里面的鱼差不多都是去年九月陆陆续续钓回来的,看它们个个生龙活虎,我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这套“生态养龟(养鱼)系统”了!
家里养过乌龟的都知道“乌龟能吃能拉”,这龟龟的便便到底去哪儿了?问问铜钱草就知道了。
分享到
0个赞
我也好几个
可以借来配对
我有五个,五○来的
大工程


“我抄网捞来的”意思吗?
没有王老精工细作的技能,咱只能干点粗活
谦虚了




这是要拿钓线的
谢谢。重在参与
厉害了我的哥
为你的聪明与巧手点赞


这里只有你二个姑娘的照片,如再配上你儿子的照片就完美了


这铜钱草。。。。。。
好主意啊!这个我真没想到。多谢提醒。
这铜钱草是长得有点过,这也说明循环系统发挥作用了。
这个好牛逼啊
说明水好肥
哈哈,这也正确。和不换水有很大关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