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酷爱传统钓,喜欢一竿一线一世界,但说起传统,许多时候也是模糊不清,近来不断追寻历史踪迹,终于见到它的源头。
有人说是原始社会时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鱼钩是铁的,后来是钢的。铁器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因而钓鱼这项运动产生于西周。据记载周穆王和姜尚特别喜欢钓鱼。
周穆王姖满,是一位历史家,是继舜之后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东征途中,常在水边垂钓。在西征时,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国,他在黄河边上一边钓鱼,一边观看河边参天的古小木 。周穆王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诸侯朝聘贡献的玉帛、兽皮、珍玩和地方特产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黄河之畔垂钓,已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是消遗娱乐了。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吕是他的封姓,所以又叫他吕望。 姜太公钓鱼,历史上确有其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虷(音干gdn,地名,即兹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姜太公钓鱼的轶事,古代诗人、划家曾作过很多诗、文和艺术作品来反映,白居易在《渭上偶钓》诗中评论得最中肯:“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王。”姜尚在渭水钓鱼,实际上是等待时机。自遇到周文王,他从此放下钓竿,辅佐文王和武帝,打败纣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功臣。
唐代许多诗人也衷情于钓鱼,有史料记载。
唐代杰出诗人李白、杜甫都是钓鱼爱好者,他们把对垂钓的感受融注于诗歌之中,使后人分享他们的快乐。李白在《行路难》中写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白日边”的佳句。
杜甫在《江村》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淡淡数笔,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一个小渔村的生活图景。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酷爱钓鱼,他在《江雪》一诗中写下脍炙人口的佳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诗人张志和是人所共知的钓鱼里手。他隐居垂钓江湖,写过《渔歌子》五首,其中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首是最为吟诵人口的。
明刻本《诗余划谱》刊了一幅《渔父》描绘了张志和烟波垂钓的情景。
宋代邵雍幼、王安石和苏东坡也是钓鱼高手。
宋代哲学家邵雍幼居河南辉县,非常熟悉衣村的生活。他在《渔樵问答》一书中,对竿钓渔具曾作了详细的讲述:“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大概是渔坠),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他所说的六物,至今仍是竿钓的基本钓具。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曾在诗中写道:“珠蕊受风寒天下暧,锦鳞吹浪明。”可见当时游钓的盛况。
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也爱钓鱼,他在诗中写道:“湖上移鱼子,初生人不畏。自从识钓饵,欲见更无烟。”可见他悠悠然自得的垂钓情趣。
如今,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传统钓已经千姿百态,相继发展成台钓、矶钓、筏钓、路亚等等。
尽管如此,引鱼——聚鱼——逗鱼——上鱼这条规律永远不变,只不过形式变了,花样多了。但逍遣娱乐以钓鱼为形式的运动方式一直延续下来。
台钓有台钓的优势,传统也有传统的优势,你说两者哪个更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一句话: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本人玩过几年台钓,但相比而言,更喜欢传统,因而自制窝料成为自己的爱好,家里瓶瓶罐罐特别多,有各种中药泡酒,就像一个大的实验室一样。每次出钓喜欢拿一种配方试试,效果好的保留下来。有钓友问哪种窝料好?这也不好回答,不同的河窝料效果是不同的,需要自己实践才能知道。比如有的河杂鱼多就要减少粉剂,增加颗粒饲料,有的河杂鱼少,就要增粉剂达到快速聚鱼效果。
当然有时偷懒也用现成的,钓鱼之家酒米+底窝用了几次效果也不错。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钓鱼,相信这项运动能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让你从烦燥的世界中享受片刻的安宁,这也就足够了。
分享到
0个赞
坐着沙发,听老师讲课
历史知名钓鱼人。
先占(赞)后看
原始时代鱼钩是动物骨头制成的,央视科技探索节目里有报导过。
原来如此
欧巴天天放毒
师傅,今天钓了没。今天太冷没高兴,昨天小半天上了大小不一八条,没信心了!
板凳,听课!
没钓,怕冷
大师厉害,今天风有点大
大师好雅兴
这波软广打的佩服
大师不但鱼钓的好,文采也是杠杠的!
又上了生动的一课。
首页首页
大师每天一毒,入行须慎谨
天冷怕出去,在家看看钓鱼人,写写帖子也别有一番滋味!
糊乱写一通,见笑了。
谢谢鼓励!
真钓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