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钓鱼,砍一根竹竿,把弯曲的地方,放在碳火上稍烤下,趁热手握两头,把弯曲的部分稍用力压一压。接着学下木匠师傅的招牌动作,用眼瞄几下。再重复之前的动作,一直到把竹竿弄直。但也有些原本就直的竹节部位,也要转动烤几下。目的就是做点“烤漆”,显得竹鱼竿上档次。记得那时候常用的是一种我们当地的叫“斑竹子“的品种吧!
那时,也不知道什么是“台钓”,就是单钩通线传统钓。从家里柜子抽屉里找点保险丝缠渔线上当铅坠。剪段单车气门芯(通常叫鸡皮芯)穿渔线上当漂座。饵料不是蚯蚓就是米饭团,再撒点自泡酒米。也许是那时候的鱼儿太单纯的缘故吧,每次都是渔获满满。
那玩的真是不亦乐乎!
每次放学去放牛,总喜欢带一竿1米左右的小竹竿,提一个吃完的水果玻璃罐头当渔护,专门去池塘边上钓“麻不嫩”(学名叫虾虎鱼吧)。用绳子系条蚯蚓就能钓到的一种傻乎乎的小鱼。这种小鱼即使钓上来又掉水里后,它仍然还会再来咬饵的。如果池塘水质清澈,总能看到它们是一群一群的,很好钓。当然偶尔还能顺便钓到虾米、沙泥鳅。不过虾米得眼疾手快,还真要几分钓技!最讨厌的是一种叫“鱼嫩子”的小嘴鱼,抢食又钓不上来。
牛也吃饱了,“麻不嫩”也差不多装了一玻璃罐子。那时上学读书是要自己带饭菜的,因此第二天中午在校总少不了这道“荤菜”。现在回想起来,用蚯蚓钓的“麻不嫩”,估计自己蚯蚓没少吃!
放牛若遇上雨后,还能在池塘岸上捡到许多纯天然绿色食品“地皮菌”,加上钓的“麻不嫩”,那就荤素齐全了。
不知那时候,是因为缺少塑料袋还是“地皮菌”捡的太多的原因,左右裤兜、上下衣口袋,“地皮菌”总是塞得满满的。
到了晚上,“麻不嫩”熏的火焙鱼,“地皮菌”做的汤,再点一盏白天当“渔护”同款的玻璃罐子做的煤油灯,一家人共享晚餐。点煤油灯当然不是为了浪漫,那时候,农村常停电。
转眼到了学校毕业,走入社会。渐渐接触了“台钓”。一下班就开始研究起了“调四钓二”、琢磨起了鱼情、水情、气压、温度。偶尔还“闭门造车”做起了饵化实验!
传统的马扎已适应不了个人“钓技”质的飞跃。为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开始DIY钓具了,立志成为“手工达人”
水桶改装钓椅,桶盖背后粘上7颗磁铁;水桶边上固定5根塑料管(就地取材于农用喷雾器喷管配件)。分别固定钓鱼伞、拉饵盘、钓竿支架、鱼护。
宿舍成为改装场地,产品【桶改1号】正式下线!
【桶改1号】实战测试,取得较好鱼获!
DIY【桶改2号】小型钓椅,成果展示!
DIY按压式取水器,便于堤坝取水。取材于日常生活用品,二次利用,变废为宝!
虽然,现在钓椅、钓箱已配备齐全多年,但我的DIY【桶改1、2号】一直保留着,偶尔为图轻装上阵,效果还是不错的!
DIY手工,用过的都是满满的回忆。钓友们,您DIY了吗?
最后,奉上几张野钓山库图,祝大家大鲫大鲤!
分享到
0个赞
童年记忆满满的
这是要上首页的节奏啊
留存点记忆
自己动手还是韵味
钓友您好,您的这篇帖子写的非常好!可以排版合理、内容丰富,图片和文字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有结束语,让帖子观赏度更高,谢谢您!已把该文章推为本地精华,希望您再接再厉,图文坚持原创,祝您大鲫大鲤,天天爆护!
那个年代不愁资源,基本上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我做的竹竿做得不赖,电线管子剪几节做过线环,劈开一截筷子那么长的竹片两头用油灯烧热弯一下做绕线座。再偷一些外婆的风湿膏药剪成条把过线和绕线座缠到竹竿上。同时期别人的钓竿都是齐杆线把线直接缠在竿子上的,而我的竿子有了绕线座可以绕更长的线可长可短钓远钓近随便调。钩子用坨坨针(现在叫大头针)做,为了搞根bao筒(漂)把外婆喂的洋鸭公追得到处跑只为扯它翅膀尖上的头三根羽毛!尼龙线是从外公草帽上扯的。外公家很近,只要放假,哪怕是下雨也要戴上那个笨重的破斗笠去钓鱼。
为大师点赞!
大师,九华这边推荐几个野钓地点呗,刚来,求带
自制钓桶很实用
取水器牛逼
我哪里叫鸡皮管子
吃食水库
小时候点煤油灯,听老妈讲鼻孔里都是黑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