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我们要先了解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黄颡鱼(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鲿科、黄颡鱼属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吻部背视钝圆。口大。眼中等大。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前缘光滑。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臀鳍基底长,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胸鳍侧下位,骨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腹鳍短,末端伸达臀鳍。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尾鳍深分叉,末端圆。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分布于老挝、越南、中国、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在中国分布于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
水温对其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11℃。较低温度下,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上升达到29℃时,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所以早春11度以上连续晴天的天气出钓比较好。
黄颡鱼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三月份黄颡鱼还大量吞食鲤鱼、鲫鱼等的受精卵。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黄颡晚上鱼容易在岸边寻食,因为岸边螺丝最多,我钓的黄颡鱼都有吐出螺丝叶。
再就是饵料的选用。个人认为,自己地里挖青蚯蚓比买的红蚯蚓诱鱼效果好,而且也更喜欢吃。
有一次我去用抄网去抄螺丝,抄了十来斤上岸,发现九斤螺丝都是空壳,估计是黄颡鱼吃掉了,于是我改变战术,夜钓弃长杆,改用土办法~如下图
砍来毛竹~
劈开加工~绑上两米左右长的鱼线,鱼钩,无漂钓法。把这简易钓组往岸边一丢就行!
鱼获来了~都是长度30cm,四两左右的,每天晚上都能搞到几斤黄颡鱼,真是过瘾!有时手杆没口,放岸边的还是能上鱼。还有一次早上去收杆,发现四两鲫鱼也能上~
居然搞到大鳝鱼一条~
后来懒了发现桑树枝是很好的鱼竿,整个几根试试~
当天晚上六点去下杆,过四十分钟就收到三条黄颡鱼,两条鲶鱼.同样是挂蚯蚓,5.4手杆却无口,证明晚上鱼还是在靠边找吃,因为螺丝一般都在岸边。
有时候扛着大包小包的装备去钓鱼,饵料什么味型都配了个遍,小药七七八八买了一大堆,结果却搞了个空军回家!而一旦你吃透了鱼情、水情、天气!简简单单的一枝、一线、一钩也可以玩满载而归,不亦乐乎!
朋友或是情人,能走过三个月的已不容易,
能坚持六个月的值得珍惜,
能相守一年的堪称奇迹,
能熬过两年的才叫知己,
超过三年的值得记忆,五年后还在的,
应请进生命里。十年后依然在的,
那就不是朋友了,已经是亲人,
是生命的一部分了!
致每一个走入心里的人,你若不离,我必不弃
和钓鱼人平台已经走过一年零两个月,莫言说能相守一年的堪称奇迹,相信很多像我一样痴迷钓鱼的钓鱼人和钓鱼人app都已经创造了奇迹!
分享到
0个赞
需要打窝子吗
不用打窝
在哪?可以带吗
武康大河里有没有这种资源
估计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