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又称破五节。孩子姥姥说今天必须要吃饺子,然后大家哪也别去了,在家歇着。后来专门上网查了一下,吃饺子的习俗是对的,但是,不出门,针对的是女性啊,没我们老爷们啥事……得了,听老人家的,在家休息一天,养精蓄锐,迎财神,争取明天来一场返川前的收官之战。
古人常言:“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是我们中国人的传世信仰。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世俗化和功利化甚嚣尘上,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挤压着我们的读书时间。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经常受人质疑,甚至“读书无用论”时有泛滥。
虽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通过读书学习得到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是实际躬行和应对问题的分析指南和知识基础。只有在知识与实践的互动互进中,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和公民素质才能得以不断提升。
今天都在家看书呢,大闺女兴高采烈地拿着一本她姥爷将近二十年前买的一本关于钓鱼的书《钓鱼方法大全》,让我看这本书。老爷子果然厉害,那时不像现在,网络、通讯如此发达,想要了解什么内容和知识,一部手机搞定,当年他可是根据书本里的知识慢慢摸索台钓的啊。我也看看,接受一下书本的熏陶。
虽然说,“秘籍”里头有些东西到现在已经被大神们运用得出神入化,并且加以改良了。但还是有很多知识点我认为很值得钓友们去重温和体会的。比如,看到了窝中有鱼不吃钩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现实作钓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结合现在的台钓技术,谈一下相关技巧。
我们偶尔会遇上鱼星冒的很“欢快”,但是就是没鱼咬钩,因为鲫鱼文静胆小,对饵料大小轻重、钓组大小粗细都有一定要求,稍有不当鲫鱼就会出现不吃食的情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排查。
第一、钓组问题
尤其是子线的问题,因为子线和鱼钩是直接接触到鱼的。子线粗了会比较硬,这样会出现档口的现象,异物感很强,鱼很快就会吐钩或者完全不敢吃钩。钓鲫鱼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子线太细会断,粗了就没口,更换更小的子线效果往往立竿见影。所以钓鲫鱼一般都是在子线更好入口,但是又不会断之间找个平衡。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合理的调整钓组的大小。个人来讲,因为主钓鲫鱼,没有专门搞大物的习惯,天冷时,线组一般使用0.8+0.4,或者1.0+0.6,其他时间都用1.5+0.8。
第二、饵料问题
饵料太重就容易出现鱼不吃饵的情况,不但冬季会出现,其他季节也会出现。如果是冬钓轻口鲫鱼,更需要注意饵料的大小和轻重问题,好入口的饵料才是好饵料,所以冬季钓鲫鱼时饵料的状态比味型还要重要。还有就是饵料越轻,越不容易陷入到淤泥中,鱼儿更容易发现。
钓鲫鱼最好用拉饵,尽量不用搓饵,除非是抽窝子的时候。如果遇上不吃商品饵的鲫鱼,换上虫饵之后鱼口就会很好,或者是米饭粒、麦子等饵料。
第三、调漂问题
有时候调漂钝了,漂相就完全不显示,提竿换饵发现有条鱼,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使用较大吃铅量的浮漂,如果钓太钝,鱼个头不够可能拉不动浮漂。注意调漂在钓钝时,钓目不能比调目高太多,用小钩细线钓鲫鱼的时候,由于鱼钩比较轻,在钓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钓目和调目的差值,过大了就太钝了。个人一般野钓基本都是先调平水或者一目,钓一二目,根据情况再做调整。
第四、鱼层的问题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鲫鱼并非只在水底,也会离底、上浮,如果找不准鱼层,就算窝点中鱼多也完全没用,所以讲究找准鱼窝更要找准鱼层。水底环境恶略,冬季大太阳,夏季雨天等等,鱼有时会离底。如果饵料出现在水底,鲫鱼基本不会追下去。找准鱼层,可以试试飞铅钓,通过铅坠位置的改变,来调整饵料开始摆动的水层,通过这个原理来找鱼层,或者把鱼引到某个水层垂钓。
总之,窝里有鱼,但是不咬钩,原因比较多,所以一定要注意排查,毕竟已经进窝的鱼,稍微调整一下还是有机会能够钓得上来的。
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离不开知识视野的开拓和科学知识的积累,离不开最基本的读书和学习。中国人自古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指人生修炼和素质提升的两条基本路径,而“读万卷书”则是人生修炼的起始之基和终身之功。钓鱼作为我们钓鱼人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样如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又回过头来修正理论,我们的钓鱼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分享到
0个赞
学习
长见识了,谢谢
不亏是老师,善于总结
老师整得巴适哦,
女儿漂亮啊
谢谢兄弟夸奖
路过
路过
有才
看看那本书定价多少?
回复是美德,
路过学习!
可以
哈哈,纸上谈兵
欧克
儿你
不错
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