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响鱼钩刺入性的因素说起(转载)
在我们抬起鱼竿想把鱼钩住的一瞬间,鱼钩的刺入性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决定了行动的成败。
鱼钩的种类繁多,目前在市场上出售的鱼钩不仅品牌多,且每个品牌又有大小不同的多种规格。由于国内对鱼钩的生产没有统一的规格标准,鱼钩的大小虽都是以编号来区分,但这些编号实在叫人摸不出头脑,例如有的号大钩亦大,有的则正好相反,号愈大而钩愈小。至于鱼钩的形状更是五花八门:钩柄有长有短,钩门有宽有窄,钩尖除有长短之分外,还有正有偏,有的钩尖外翻,有的内扣。有的钩带倒刺,有的无倒刺,有的倒刺还长在钩背上。再以钩柄来说,有的柄端扁平,有的柄端带圈,有的呈曲线形,有的钩柄上还带着一个坠子。所以,鱼钩本身的形状不同,就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刺入性。
鱼钩形状对刺入性的影响
鱼钩的钩尖是怎样刺入鱼的身体的?在刺入的过程当中受到的阻力大小?这些因素决定了鱼钩的是否好用。
鱼钩的钩尖有好几种形状,是关系到刺入性的的最关键的问题,最常见的有圆形直刺钩尖,圆形歪嘴钩尖,三角形直刺钩尖,我们就从这三种不同形状的钩尖说起。
首先要谈一下鱼钩钩尖是否锐利,因为这是刺入的关键,锐利的鱼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消耗最小的力量、用最快的速度刺入鱼的身体。而不太锐利的钩尖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比较大的力量才能够刺入。在休闲钓鱼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无所谓,只是稍微多耗费一些时间和力量,但是在竞技钓的时候,每一秒钟时间和每次抬杆的命中率就是很关键的问题了,因为名次的排列往往就差一条鱼,往往就是因为这一点差别就决定了钓手的命运。有关鱼钩的刺入性的问题,就必须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了。
圆形直刺钩尖是最常见的一种,我们所使用的绝大多数鱼钩都是这种钩尖。就是因为钩尖是直的,所以在鱼钩受力而改变刺入角度的时候,直钩尖刺入角度受到的影响最大。
圆形歪嘴钩尖也是常见的钩尖,由于钩尖有一定的向回弯曲的角度,钩尖受力以后,向回弯曲的角度变成了直立的角度,钩尖可以消耗较小的能量就能够刺入鱼嘴。
以上两种钩尖在刺入物体的时候,在刺入的同时要把周围的物体撑开,如果周围物体具有弹性或很高的硬度,就需要耗费比较大的能量,只有在钩尖周围物体被扩张以后,钩尖才能进入物体。所以圆形钩尖刺入的时候受到的阻力比较大。
三角形直刺钩尖,这种钩尖比较少见,在市场上很难见到。整个钩尖呈三角形,三角形的每个棱都有很锋利的刃,钩尖在刺入物体的同时,就把钩尖外边的物体切割出三角形的洞,这样钩尖就可以很容易进入物体了。
所有鱼钩的钩尖必须很锋利,才能比较容易刺入鱼的身体。
在金相显微镜观察各种鱼钩,好钩也不是一尖到顶,不算劣质钩的异型尖最小处基本可视为馒头状,从接近半圆径处作一直线测量视为[钩尖最小半圆直径],优质钩这个半圆直径随钩型大小不同应在5--20μm左右,顺便说说人发直径大约70μm,劣质钩半圆直径30~--80μm,甚至更大!
鱼钩钩尖的锋利程度,在最大限度上影响着鱼钩的刺入性,使用同一型号、不同品牌的两种鱼钩,优者和劣者之间的钓获量有很大差别,有资料记载,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达到十倍。
钩条的粗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刺入性,试想一下,一个很粗的钉子和一个很细的钉子钉入同一个物体,虽然两者都很锋利,两者相比,毕竟还是很细的钉子耗费的能量要少得多。
倒刺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刺入性,因为很高的倒刺在刺入物体的时候,要产生比较大的阻力,需要消耗比较多的能量才能刺入物体。这种形状的钩尖在刺入鱼嘴的时候,在倒刺的作用下,往往会加大鱼钩的刺入角度,更加不利于钩尖刺入物体。现在市场上可以见到一种鱼钩,它的倒刺不在原来的地方,而改在最不受力的位置,由受力最大的钩门里边改在受力最小的钩门外边,这样就可以减少倒刺对刺入的阻力,从而加快了刺入的速度。
由于鱼钩的钩把长短不同,鱼钩钩门的宽窄也不一样,钓线牵动钩把并使钩尖受力的时候,会使钩尖产生不同角度的倾斜,造成刺入的角度也不一样,从而改变了刺入方向、施力方向。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用一只带有脑线的鱼钩在布面上慢慢拉动,观察鱼钩在受力的一瞬间,到钓线吃上重量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鱼钩钩住布面以后,鱼钩的钩尖开始倾斜,改变了与钓线之间的角度,当它的角度改变到最大的时候,鱼钩钩尖才开始刺入物体。拉直了的鱼线就是施力的方向,钩尖的走向就是刺入方向,它们是一致的吗?在能量消耗固定的前提下,钓线与钩尖之间的夹角越大,消耗的能量越多,刺入的速度越慢。
如果您换了一把钩门宽度相同、钩把长度不同的鱼钩再做一次试验,你就可以看出来,使用不同长度钩把的鱼钩,在受力的时候,钩尖角度会出现不同的变化。鱼钩钩把比较长的时候,鱼钩钩尖角度变化比较小,钩把比较短的时候,鱼钩钩尖角度变化比较大。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来,鱼钩受力时的角度,与不同型号鱼钩的钩门的宽度、钩把的长短有很大的关系。
然后我们把同一型号的两只鱼钩,用相同的捆法捆好,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一只鱼钩的钓线放在钩柄前边,另一只鱼钩的钓线则放在钩柄的后边,然后我们再在布面上作一次区别试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钓线放在钩把前后的不同位置,也会产生不同的刺入角度。钓线放在钩把前边的渔钩在受力的时候角度改变比较小,而钓线放在钩把后边的渔钩在受力的时候角度改变比较大,这也会影响鱼钩的刺入性。所以钓线放在钩把的前边垂钓效果是比较好的。我们把钓线放在钩柄以前,鱼钩刺入物体的时候,角度改变比较小,我们把钓线放在钩柄后边,鱼钩刺入物体的时候,角度改变比较大,这就会改变刺入的角度,增加能量的消耗,降低了钩尖刺入的速度
当鱼钩钩尖刺入角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刺入的时候所受的阻力就不一样了,钩尖倾斜角度大的时候,由于它所承受的力量被倾斜的钩条化解,就需要消耗比较多的能量才能刺入物体,从而导致它减低了刺入的速度。当您使用的鱼钩钩把比较长的时候,在你抬起鱼竿以后,鱼钩钩尖角度变化比较小,相对直立的钩尖可以很方便的刺入物体,较少了能量的消耗,加快了刺入物体的速度。
当我们垂钓鲤鱼、鲫鱼的时候,由于它们的嘴很容易刺入,就可以考虑钩把比较短的鱼钩。当我们垂钓甲鱼、黑鱼、鲶鱼的时候,由于它们的嘴具有一定的骨质,鱼钩刺入比较困难,再加上要考虑摘钩的问题,所以建议您使用比较容易刺入并容易摘钩的长把钩。
钩门的宽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鱼钩的刺入性,在钩把长度相同的前提下,鱼钩的钩门越宽,对刺入性的影响越大,这是因为当钩尖刺入的时候,钩尖会增加倾斜的程度,钩门越宽,钩尖角度变化越大,倾斜的钩尖是不利于刺入物体的。当钩门里装满了鱼饵的时候,钩门里的鱼饵会分散抬竿以后的拉力,分散应该供给钩尖的压强,使原本应该很集中的压强被分散了,结果就是降低了钩尖的刺入性。
不同状态的鱼饵对刺入的影响
我们在垂钓过程当中可能会使用各种不同的鱼饵,这些鱼饵本身具有不同的各种物理状态,使用时会对钩尖的刺入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我们对这些鱼饵逐一加以分析。
拉饵,这是一种在最近几年才出现的鱼饵,入水以前,它是一个挂在钩门里的团块,入水以后,它会吸水膨化成一团絮状物,就像一片云彩漂浮在水中,它对鱼钩刺入性的影响很小。所以在鱼吸食鱼饵的瞬间抬竿,钩尖很容易刺透鱼饵钩住鱼嘴。
搓饵 ,这是一种在台 湾悬坠钓法进入中 国以后,才得到普及的鱼饵,它的特点就是非常松散,入水以后就开始化散,当它全部化散以后,鱼漂就会带动鱼钩上浮。它对鱼钩的刺入性基本没有影响,所以在鱼吸食的瞬间抬竿也很容易钩住鱼。
面食,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鱼饵,它主要以各种粮食制成,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黏度比较高,可以在水里久泡不化,有一些钓友制作的面食的硬度又很高,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鱼钩的刺入。由于它的黏度和硬度比较高,必须要在鱼嘴里移动一定的距离,从而产生摩擦力以后钩尖才能从鱼饵里刺出来,所以不能在吸食的瞬间抬竿,否则很容易把鱼饵从鱼嘴里拉出来。面食可以对鱼钩地刺入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制作面食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不论面食的黏度如何,面食的硬度一定要柔软,硬的时候可以参考嘴唇的硬度,软的时候参考耳垂的硬度。再有使用面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鱼钩钩尖在面食中的位置,千万不要把钩尖放在最中间,必须把钩尖放在鱼饵的边缘,或者把钩尖稍微外露,这样可以使钩尖在第一时间就刺入鱼的身体。
颗粒料,这是在上个世纪后期大规模养鱼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现代化鱼饵,它是把各种饵料混合以后经过压缩制成的。它的特点是比较耐水泡,但耐受水泡能力与水温有很大关系,水温升高的时候,颗粒料耐受浸泡的时间会缩短。颗粒料可以在化散以后制成不同物理状态的各种鱼饵,以适应不同的垂钓方法。
当我们使用颗粒料垂钓的时候,鱼饵在鱼钩上的位置对刺入性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当您把带皮筋的颗粒料直立在钩门里的时候,本应该由钩尖承受的力量被直立的颗粒料承受了,并且把这股力量传递到钩条上,就能最大限度的阻挡鱼钩刺入鱼嘴。
沾饵,先把鱼钩在水里沾湿以后,再把鱼钩放在面粉状鱼饵里晃动,使鱼饵吸收水分以后依附在鱼钩上。这种鱼饵的消耗量很少,每次只用一点就行了。所以它对鱼钩的刺入性没有多大影响。
糟食,这是一种专门与炸弹钩配合使用的鱼饵。鱼饵入水以后会在几分钟之内就化散,从而把鱼钩埋藏在里面,鱼类吸食的时候会把鱼饵连同鱼钩一起吸入,由于鱼钩是外露的,很容易就会刺入鱼的肌体。
米粒饵,这种称呼是我对专门挂在钩尖上的鱼饵的称呼,它包括饭粒、小团的面食,使用这种鱼饵大多用来垂钓个体很小的鱼。由于饵团很小,往往只有米粒大或比米粒还小,所以对鱼钩的刺入性只有很小的影响。
草饵,各种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经过简单的处理以后都可以当作鱼饵使用,最关键的问题是您所垂钓的鱼是否爱吃。由于这些草饵大多质地比较坚实,都会对鱼钩的刺入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使用草饵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适合鱼的口味的品种,还要注意草饵的大小、挂钩的位置以及垂钓的水层,并且要注意使用的时候对刺入性的影响。
荤饵,这是一个最难写的话题,因为包括在这个范畴的鱼饵太多了,不同的饵料本身具有不同的物理状态,不同的使用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使用荤饵的时候,饵料本身会对刺入产生不同的阻力,所以选择一种阻力最小的办法,就成了使用荤饵时的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不同品种的荤饵会产生不同的阻力,比如蚯蚓的外皮很薄,只能产生不大的阻力,而蚂蟥的外皮很坚韧,很不容易被刺透,
不同的使用方**产生不同的阻力,同样从而降低了鱼钩刺入鱼嘴的速度。而使用红虫捆的时候,虫捆是被捆在钩条上的,钩尖是外露的,对钩尖的刺入就没有什么影响了。
在我们使用金龟子的幼虫--地蚕的时候,这个问题表现得最为充分,地蚕的尾部是非常结实的,即使在挂钩的时候也很难刺入,如果我们在使用地蚕的时候,从它的头部挂钩,鱼钩从它的尾部刺出,在钓鱼的时候,就会有鱼钩从鱼嘴里被拉出来的现象发生,这是因为鱼钩很难从地蚕的尾部刺出来,最大限度的影响了鱼钩刺入鱼嘴。
为了提高使用荤饵时的刺入性,我们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注意鱼钩在鱼饵中的位置。
我们使用荤食制作的团块的时候,比如牛羊肉丁,一定要注意鱼钩钩尖在鱼饵中的位置,在往钩上挂鱼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钩尖放在鱼饵的边缘,千万不要把它放在鱼饵团块的中间,同时还要注意要露出一些钩尖,以减少刺入时的阻力。
同一块肉丁,就可以因为安装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阻力,对鱼钩的刺入性产生不同的影响。饵料高于钩尖、饵料与钩尖平齐、还是饵料低于钩尖,就会产生很不一样的后果。饵料高于钩尖的时候,鱼钩必须在与鱼嘴产生磨擦压缩饵料以后,钩尖才会开始刺入。饵料与钩尖平齐的时候,只要稍微压缩鱼饵钩尖即可找到刺入点,饵料低于钩尖的时候,钩尖就会很容易的找到刺入点并刺入了。只是些许差别,却会产生极不同的后果,而就是这些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鱼钩是否能够顺利刺入鱼嘴。
选择鱼饵最薄弱的部位刺出钩尖。
我们知道,许多荤饵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韧性,会对刺出钩尖产生不同的阻力,选择荤饵最薄弱的部位刺出钩尖,就可以降低刺入时的阻力。以使用红虫为例子,如果是在鱼钩上挂单根红虫,由于红虫的外皮具有一定的韧性,在钩尖刺透红虫外皮的时候,鱼钩从鱼饵里刺出的时候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而这个能量必须要在抬竿的时候,由鱼饵与鱼嘴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摩擦力大于此出阻力的时候,鱼钩钩尖才能从鱼饵里刺出来。而鱼饵与鱼嘴之间摩擦力的产生,必须要移动一定的距离,在移动的过程当中逐渐积累加大。
比如牛羊肉,有的部位很鲜嫩,有的部位很坚韧,如果您使用的某一块鱼饵带有一些肌腱,它的被刺性就要差多了。再说地蚕,它的头部和尾部有很大差别,头部的圆盖一扎就露,尾部则坚韧无比,如果您安装鱼饵时从它的尾部刺入,从它的头部刺出,鱼咬钩以后,一抬竿就可以把它钩住。如果您从它的头部刺入,从它的尾部刺出,那么抬杆的时候,就往往会把鱼饵从鱼的嘴里拉出来,鱼钩很难发挥作用。即使您在地蚕的尾部露出了少许钩尖,地蚕坚韧的外皮也会使倒刺很难刺出来。
还有其他的因素会影响鱼钩刺入性,由于篇幅的关系,也因为它们对刺入性的影响要小一些,我就暂时不写了。以上是我根据垂钓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篇体会,难免有不到之处,请各位钓友指教。
分享到
0个赞
认真学习好知识~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学习学习
帮你顶一目·········
谢谢分享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