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漂,顾名思义就是钓行程的,其漂型上首先是得长尾,短身,这样在保证翻身快的情况下,漂将沉稳下降,可以说从漂翻身站立到停住这一段的目数都会钓目,任何出现与漂自身下降过程不同的之处,都可能是鱼儿的咬口,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随时握杆好随时的提杆
一、我认为,打行程钓法应该是特指主钓中下层水深、尤其是近底部接口的方法。 从字面而言,所谓行程,从线组抛竿入水,钩饵接触水面的那一刻,直到双钩到底,浮漂立稳,整个过程都是行程,似乎在这一过程钓上鱼都是打行程,但因为这一过程还有其它多种特定钓法存在,所以细分起来,又不能把整个过程都视为钓行程。 钓水皮,包括以前“一漂深”钓法和后来兴起的“打飞铅”,是在鲫鱼喜欢到水面抢食、摄食积极、鱼密度大的前提下使用的,靠的是高频率抛竿聚鱼留鱼、以准确落点方便鱼儿抢口、抓口也不以浮漂信号为依据、重点在于节奏感,把它归于钓行程并不合适; 中上层的打浮是一种定层钓法,实际上就是一种“钓翻身”,也是以鱼的抢食积极和密度高为前提的,这时候钩饵如果下行时间过长,就会把鱼压下去,也不利于把鱼稳定在一个水层,容易乱层,而且抛竿频率不足也不利于诱鱼、留住鱼,难以达到快速上鱼的目的,把它归于钓行程也是不合适的,浮漂使用上也要求翻身快,是不会使用过长的浮漂的; 所以主抓水的中下层、特别是近底层接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行程,从浮漂前行停顿、翻身停顿、翻身位置不在原位、直至浮漂下行的停顿和加速,都是鱼的接口信号。二、打行程关键在于浮漂的大小合适,即合适的配铅重,是要依鱼情而定的。大了则钩饵运动速度过快,鱼接不住,小了则下降过慢,效率低,两种情况对上鱼都不利。但总体上看浮漂是不宜过小的,因为浮漂接近站立时,钩饵运动速度已经较小,鱼是可以接住的,之前的抓口不是主要目的,要不就可以改为中上层打浮了。三、打行程的浮漂会比正常用的浮漂漂尾稍长点,多为20~25厘米,为的是能有更多的观察接口信号的机会。四、选择枣核型浮漂还是长身漂其实各有利弊,要根据个人习惯。枣核型浮漂水阻大些,下行更慢,能有更多的抓口时间,但过慢的速度会使得下行中的停顿不那么容易观察清楚,而且下行慢也就意味着走完行程的时间更长,遇上鱼口比较快时则影响作钓效率,而长身漂的优缺点正好与之相反,两者不可能兼顾的。但竞技钓手会照顾到鱼情的变化、改用其它钓法的可能,基本会选用枣核型浮漂,翻身、定层更为有利。
我对行程漂的了解:1、漂尾长,一般20厘米以上;2、漂身短,肩比较钝;3、漂脚长或粗。行程漂可以钓全层,但,相对比较迟钝。
钓行程的浮漂个人认为是长身,漂尾较细的浮漂。一方面可以看在浮漂下落的过程中看鱼儿是否截口。另一方面,也可以钓离底的鱼儿。当然,也可以钓在底部的鱼儿。这个和浮漂的灵和钝有关系。看看我的浮漂和鱼(巴尔杉目的浮漂)[attach]2397769[/attach]水中的鱼儿[attach]2397766[/attach]抄网中的俘虏[attach]2397767[/attach]空中的姿态[attach]2397768[/attach]
匿名用户 发表于 2015-03-20 09:18:00
首先这类漂都是长尾的;其次;尾粗可以带起相对大的饵,钓吃口重的大的鱼用,随着目标鱼的变小而变细。还有 ...
请不要复制网络内容
匿名用户 发表于 2015-03-20 19:15:00
行程漂都是长尾的;尾粗可以带起相对大的饵,钓吃口重的大的鱼用,随着目标鱼的变小而变细。还有;很细的尾 ...
匿名用户 发表于 2015-03-20 19:23:00
主要是追求的是运动中的信号。由于性能所限,这类漂都比较迟钝,所以钓底信号不是很好。一般先练调平水,如 ...
匿名用户 发表于 2015-03-22 03:59:00
其实,所有的浮漂都有行程的性能在里面,只不过专门用来钓行程的漂更加突出这部分功能。所谓的行程浮漂就 ...
请不要复制网络内容 自己原创的内容才加贝壳
匿名用户 发表于 2015-03-22 09:29:00
行程漂都是长尾的,尾粗可以带起相对大的饵,钓吃口重的大的鱼用,随着目标鱼的变小而变细。行程漂的漂身一 ...
1.行程漂,顾名思义,就是钓浮、钓离底的漂,大多数人这样认为,甚至与底钓漂区别开来。我感觉在认识上有失偏颇,漂一入水如果不翻身站立,证明有鱼儿在接口,这也是行程的开始,浮漂下行到底就是一个顿口,你肯定提竿,这是行程的终点渔获,所以行程漂不一定就是钓离底的浮漂。注意浮漂到位后没有口则提竿重抛。2.行程漂应该鱼钩从入水到水底全过程的漂,其实长尾漂都适合钓行程,只不过我们要注重突出延长鱼钩在水中的下沉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稳要匀速缓慢,关键不在浮漂而是在于你对浮漂的理解和调钓,这里注意两个字:缓慢。3.行程漂一般都是“两长一短”,即漂尾和漂脚长,漂身不见得就是短,如果是钓深水漂身也要细长才好。4.漂尾长,一般大于11目,有的达到17目,甚至30目,呵呵有的人恐怕没有见过野钓中的超长浮漂吧,那浮漂快有一米长了,专门用来钓5米以上的水深,可以配合手海两用竿使用,这个行程的时间有多长呢,呵呵,你可能会等的花都谢啦;5.行程漂有细尾和3目加粗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6.最后我想说的是竞技和休闲有很多地方是想通并且一个道理,谁说休闲就打不出竞技的速度和水平,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不认死理就好。
行程漂,顾名思义就是钓行程的,其漂型上首先是得长尾,短身,这样在保证翻身快的情况下,漂将沉稳下降,可以说从漂翻身站立到停住这一段的目数都会钓目,任何出现与漂自身下降过程不同的之处,都可能是鱼儿的咬口,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随时握杆好随时的提杆
一、我认为,打行程钓法应该是特指主钓中下层水深、尤其是近底部接口的方法。 从字面而言,所谓行程,从线组抛竿入水,钩饵接触水面的那一刻,直到双钩到底,浮漂立稳,整个过程都是行程,似乎在这一过程钓上鱼都是打行程,但因为这一过程还有其它多种特定钓法存在,所以细分起来,又不能把整个过程都视为钓行程。 钓水皮,包括以前“一漂深”钓法和后来兴起的“打飞铅”,是在鲫鱼喜欢到水面抢食、摄食积极、鱼密度大的前提下使用的,靠的是高频率抛竿聚鱼留鱼、以准确落点方便鱼儿抢口、抓口也不以浮漂信号为依据、重点在于节奏感,把它归于钓行程并不合适; 中上层的打浮是一种定层钓法,实际上就是一种“钓翻身”,也是以鱼的抢食积极和密度高为前提的,这时候钩饵如果下行时间过长,就会把鱼压下去,也不利于把鱼稳定在一个水层,容易乱层,而且抛竿频率不足也不利于诱鱼、留住鱼,难以达到快速上鱼的目的,把它归于钓行程也是不合适的,浮漂使用上也要求翻身快,是不会使用过长的浮漂的; 所以主抓水的中下层、特别是近底层接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行程,从浮漂前行停顿、翻身停顿、翻身位置不在原位、直至浮漂下行的停顿和加速,都是鱼的接口信号。二、打行程关键在于浮漂的大小合适,即合适的配铅重,是要依鱼情而定的。大了则钩饵运动速度过快,鱼接不住,小了则下降过慢,效率低,两种情况对上鱼都不利。但总体上看浮漂是不宜过小的,因为浮漂接近站立时,钩饵运动速度已经较小,鱼是可以接住的,之前的抓口不是主要目的,要不就可以改为中上层打浮了。三、打行程的浮漂会比正常用的浮漂漂尾稍长点,多为20~25厘米,为的是能有更多的观察接口信号的机会。四、选择枣核型浮漂还是长身漂其实各有利弊,要根据个人习惯。枣核型浮漂水阻大些,下行更慢,能有更多的抓口时间,但过慢的速度会使得下行中的停顿不那么容易观察清楚,而且下行慢也就意味着走完行程的时间更长,遇上鱼口比较快时则影响作钓效率,而长身漂的优缺点正好与之相反,两者不可能兼顾的。但竞技钓手会照顾到鱼情的变化、改用其它钓法的可能,基本会选用枣核型浮漂,翻身、定层更为有利。
我对行程漂的了解:1、漂尾长,一般20厘米以上;2、漂身短,肩比较钝;3、漂脚长或粗。行程漂可以钓全层,但,相对比较迟钝。
钓行程的浮漂个人认为是长身,漂尾较细的浮漂。一方面可以看在浮漂下落的过程中看鱼儿是否截口。另一方面,也可以钓离底的鱼儿。当然,也可以钓在底部的鱼儿。这个和浮漂的灵和钝有关系。看看我的浮漂和鱼(巴尔杉目的浮漂)[attach]2397769[/attach]水中的鱼儿[attach]2397766[/attach]抄网中的俘虏[attach]2397767[/attach]空中的姿态[attach]2397768[/attach]
请不要复制网络内容
请不要复制网络内容
请不要复制网络内容
请不要复制网络内容 自己原创的内容才加贝壳
请不要复制网络内容
1.行程漂,顾名思义,就是钓浮、钓离底的漂,大多数人这样认为,甚至与底钓漂区别开来。我感觉在认识上有失偏颇,漂一入水如果不翻身站立,证明有鱼儿在接口,这也是行程的开始,浮漂下行到底就是一个顿口,你肯定提竿,这是行程的终点渔获,所以行程漂不一定就是钓离底的浮漂。注意浮漂到位后没有口则提竿重抛。2.行程漂应该鱼钩从入水到水底全过程的漂,其实长尾漂都适合钓行程,只不过我们要注重突出延长鱼钩在水中的下沉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稳要匀速缓慢,关键不在浮漂而是在于你对浮漂的理解和调钓,这里注意两个字:缓慢。3.行程漂一般都是“两长一短”,即漂尾和漂脚长,漂身不见得就是短,如果是钓深水漂身也要细长才好。4.漂尾长,一般大于11目,有的达到17目,甚至30目,呵呵有的人恐怕没有见过野钓中的超长浮漂吧,那浮漂快有一米长了,专门用来钓5米以上的水深,可以配合手海两用竿使用,这个行程的时间有多长呢,呵呵,你可能会等的花都谢啦;5.行程漂有细尾和3目加粗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6.最后我想说的是竞技和休闲有很多地方是想通并且一个道理,谁说休闲就打不出竞技的速度和水平,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不认死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