鲴鱼是一种底栖类鱼种,是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圆吻鲴和银鲴的总称。多以底层藻类和动植物碎屑为食,以中鱼后强烈的冲击力手感和美味的肉质让人印象深刻,在实钓过程中,笔者发现自己对于鲴鱼种类区分不清,对其生活习性也存在很多的不了解,尤其在饵料味型掌握和钓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只知道鲴鱼饵料味型一般喜欢偏腥,较喜欢藻类饵料,垂钓时候宜采用调低目钓高目的方法,如调2钓3抓顿口。且这类知识的匮乏一定程度也是广大钓友共同存在的问题,故上网精心查询了相关资料,仔细研究后予以整理,与各位钓友共同学习鲴鱼的种类,生活习性及钓法等方面知识,其中划下划线的文字是鲴鱼的分类重点,大家对照图片仔细观察后应该能够明确区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黄尾密鲴(渔获图片)
黄尾密鲴(XenocyprisdavidiBleeker)俗称黄尾、黄片、黄姑子、黄瓜鱼等,隶属于鲤科、鲴亚科、鲴属,是一种中小型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闽江及闽东南各溪流,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能力强、易捕捞等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移入池塘驯养,至20世纪60年代初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但其体质嫩弱、性情急躁,人工繁殖难度较大,未能形成批量的苗种生产。近年来,随着黄尾密鲴野生资源的锐减,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促进了人工养殖的发展,其人工繁育技术也日趋成熟,且该鱼易养殖,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增养殖前景,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中首选的优良品种之一。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黄尾密鲴体长而稍侧扁,腹部圆。头小而尖,眼居头侧上位,吻端圆突,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下位,横裂呈弧形,下颌有发达的角质边缘。体长为体高的3.2~3.6倍,为头长的4.4~4.8倍。头长为吻长的2.7~3.7倍,为眼径的3.7~4.7倍。下咽齿3行,主行侧扁,外形呈细条状。鳃耙47~51,短而侧扁,呈三角形,排列紧密。背鳍Ⅲ,7;有硬刺。胸鳍不发达。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稍后。臀鳍较小,有9~11根分枝鳍条。尾鳍分叉,上下叶近相等。侧线前部弯曲,后延至尾柄中央。鳞较小,侧线鳞63~68。肛门靠近臀鳍,肛门前有一小段不明显的腹棱,以此区别于细鳞斜颌鲴。体色背侧灰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条浅黄色斑块,尾鳍桔黄色。
2.生活习性 黄尾密鲴属底层鱼类,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下层,尤其喜栖息于多水草、软泥底质的水域底层,一般少到上层水域活动,但在缺氧时会浮上水面而出现"浮头"现象。生存水温5℃~38℃,最适生活温度16℃~30℃。冬季群集在深水处越冬,春季水温回升时开始分散于水域下层,繁殖季节上溯至流水浅滩产卵繁殖。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最适生长水温18℃~25℃;水体最适溶解氧含量在3mg/L以上,当溶解氧含量低于1.5mg/L时出现缺氧浮头,甚至窒息死亡;适应pH范围在6.0~8.5,最适pH6.8~7.5。
3.食性与生长 黄尾密鲴属杂食性鱼类,食性特点偏于植物性,主要食物以高等水生植物碎片和藻类为食,摄食方式以下颌角质边缘刮取。仔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体长达3cm以上转食附生藻类、水生植物的枝叶、有机碎屑以及一些底栖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常栖息于水体下层,刮取有机碎屑、腐殖质及水体中的附生藻类等,也可摄食人工饲料(如米糠、麸皮、菜籽饼和配合饲料等)。若与其它鱼类混养,放养量适中时可不必增加投喂饲料,只靠其它鱼类摄食的剩余饲料残渣和天然饵料生物即可。在自然水域中,黄尾密鲴个体体长30cm左右,体重250g~300g,最大个体体长可达40cm,体重400g~500g;当年鱼可生长至体长15cm~20cm,体重150g~200g;2龄鱼生长至体长25cm~30cm,体重250g~300g。在池塘养殖条件下,1龄鱼体重250g~300g,2龄鱼体重350g~400g,3龄鱼体重500g~600g。
细鳞斜颌鲴(资料图片)细鳞斜颌鲴又名沙姑子、黄尾刁、黄板鱼等,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它是鲴属鱼类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鲴类是中小型鱼类。这些鱼病害少,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食物链较短,主要摄食水体中比较丰富的、大多数经济鱼类不能利用的底生藻类、腐屑,和其他主要养殖鱼类没有食物矛盾,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放养量充分利用水体的天然饵料而取得相当高的群体生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1.形态特征及特性:体背部及体侧上部灰黑色,腹部白色,鳃盖后边缘有明显的橘黄色斑块,臀鳍淡蓝色,尾鳍橘黄色,其他各鳍浅黄色。体形侧扁,体长而略高,腹部稍圆。头小而尖,呈锥形。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下颌的角质缘比较发达,常用于刮取食物。鳞片细小,排列紧密。侧线鳞71~84,咽喉齿3行。背鳍具有不发达的硬刺;腹棱明显,其长度约等于肛门至腹鳍基后端的距离。鳔2室;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3倍,腹腔膜黑色。臀鳍淡黄,尾鳍桔黄色。 2.生活习性: 细鳞斜颌鲴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等较开阔的水体里,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适应流水生活,性较活跃。有集群摄食、活动的习性,一般冬季群栖于开阔水面的深水处,春暖后分散活动、觅食。 细鳞斜颌鲴属中下层鱼类,平时喜生活于江河干支流水域,到了产卵季节,有一定的短距离洄游现象,上溯至适合条件的产卵场进行集群产卵。产后,亲鱼分散游动,离开产卵场,至秋季有一部分群体进入干流附属的湖泊或支流中进行索饵、育肥,冬季则又返回干流水深的潭穴中越冬。 3.食性: 细鳞斜颌鲴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底腐殖质、硅藻、丝状藻等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为食物,通过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水底刮取而获得。 细鳞斜颌鲴的食性很杂,自全长2厘米以上的夏花鱼种开始,除摄食少量浮游生物外,主要是腐屑、底泥以及底生硅藻和摇蚊幼虫等底生生物。它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均以腐殖质有机碎屑、腐泥及着生藻类为主要食物。 细鳞斜颌鲴体形侧扁,体长而略高,腹部稍圆。背鳍具有不发达的硬刺。头小而尖,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下颌的角质缘比较发达,常用于刮取食物。腹棱明显,其长度约等于肛门至腹鳍基后端的距离。鳞片较小,排列很密。体色银白,背部灰黑色。臀鳍淡黄,尾鳍桔黄色。
圆吻鲴 (渔获图片)
形态特征 体略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吻钝,向前突出。口极宽,横裂,下颌具锐利而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2行。侧线鳞72~82。部圆,无腹棱。尾柄宽大,尾鳍中间截形,两边缘斜上翘,呈新月牙形。体被微黑色,腹侧淡白色,胸鳍黄棕色,其他各鳍色较淡。栖息于江、河的中下层,刮食石上着生藻类和植物碎片。是一种很好的养殖品种,在中国有二、三百年养殖历史,与家鱼混养可提高产量。 体稍侧扁、头呈锥形、眼小、侧位、吻端圆突、口近下位呈横裂、下颌有锐利而发达的角质边缘,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其长度短于头长,胸鳍不达腹鳍、臀鳍起点紧靠肛门,无腹棱。尾柄宽大,尾鳍分叉,两边缘斜上翘,呈新月牙形。侧线完全,背部体色微黑,腹部淡白色,体侧有10-11条黑色斑点组成的条纹,背、尾鳍青灰色,鳍缘灰黑,其他各鳍色较淡,呈淡桔黄色。 圆吻鲴十分贪食。在天然水域中,主要刮食周丛生物、丝状硅蒸及蓝绿藻和细菌、动植物碎屑、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等。人工饲养时,喜食有机粪肥、米糠、麦麸之类。鱼苗阶段主食轮虫、原生动物和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 垂钓技巧: 一 、专找石头堆钓。由于圆吻鲴是素食主义者,食物以水中的藻类为主,而水中有石块的地方往往有大量的石苔等,是圆吻鲴最爱的食物。所以,在垂钓时,只要找有石块的钓位下竿,必有好收获,水中石头越大,鱼也越大。曾在石塘水库一公路边的大石堆中,钓上3500克清一色的圆吻鲴。 二 、专找流水处钓。在池塘水库,由于风平浪静,水中溶氧不足,圆吻鲴往往喜欢在有水流动的涵洞口,大坝头聚集进食。因为这里溶氧丰富,筑坝用的大石块上藻类丰富,鱼儿比静水处要大要多。在流水处垂钓,不足的地方是,台钓竖漂不稳定,只能靠拉住风线来定位,或者只好改用七星漂了。 三 、专找新钓位钓。圆吻鲴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它们一群群在水中生活,形成各自的“部落”,遇到外敌入侵,就会用铲形的圆吻争斗,将对方赶出领地。所以,每次垂钓最好去找一些没人钓过的新钓位。
银鲴(资料图片)银鲴体长而侧扁;头小呈锤形;口小、下位,呈一横裂;上下颌具有发达的角质边缘;体背部为灰黑色,腹部及体下侧为银白色。鳃盖有明显的桔黄色斑块。栖息于江、湖的中下层。刮食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鱼可达性成熟,4~6月在流水中产卵,卵漂流性。天然产量大,尤以江河中上游的数量更多。 生活习性 银鲴适应性强,属厂温性鱼类,主要分布于珠江、长江、黑龙江等水域,通常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化边缘,在池底或底泥中刮取食物。在自然条件下银鲴以腐屑、底泥为主食,同时也摄食硅藻和固着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春、夏季以腐屑底泥为主食,兼食少量固着藻类,秋、冬季则完全以腐屑底泥为食。年龄与生长 在天然水域中,1-2龄鱼平均体长13.3-15.7厘米,平均体重43.8-69.0克;3-4龄鱼平均体长18.1-9.4厘米,平均体重103.3-129.6克。银鲴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递,最大体重可达270克。银鲴的生长速度以第1龄增长较快,2龄以后,生长速度减慢,这与银鲴2龄开始性成熟有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1冬龄银鲴平均体长可达13.0-13.2厘米,平均体重34.5-39.5克,2冬龄平均体长14.7-14.9厘米,平均体重52.8-55.1克。 繁殖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银鲴2冬龄达性成熟,属一年一次产卵鱼类。繁殖季节为3-5月份,4月份为繁殖盛期。银鲴的怀卵量与鱼体大小有关,怀卵量一般为1万—3万粒。卵径小,为漂浮性卵。受精卵在20-22℃水温条件下,经30小时即可孵化出膜。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不能自然产卵繁殖,必须经人工催产。鲴亚科几种主要种类形态特征较为相似,但都有各自明显的区别。黄尾鲴的腹棱不发达,长度为肛门到腹鳍的1/4,鳃盖后缘有一条桔黄色斑纹;鳍条呈显著黄色。园吻鲴无腹棱;在鳃盖后缘也无色斑;各鳍条均呈灰黑色。银鲴也无腹棱,或只有不发达的腹棱,长度为肛门到腹鳍的1/5;鳃盖后缘有较深桔黄色斑一条;鳍条颜色不同,腹鳍、臀鳍呈杏黄色,其他各鳍呈灰黑色。
化绍新老师介绍如何钓鲴鱼:钓鲴鱼都是按常规调低钓高,例调2目钓3目,即使钓顿也要放口,因为鲴鱼的嘴向下长着,正面吃饵不方便,即使这样有时也把鱼刮上来,那天的鲴鱼特给面子,当时我用4#鲫和2#鲫0.8#丝强GTM主线、0.6#丝强GTM子线、OC5#钩、3#湛卢硬尾,调3目钓4目的设置,在钓当中,底层老有白条截饵,有时标下不去,只要到底,就是鲴鱼,出现如此现象,我、金龙和李博换成i#湛卢硬尾,再加上一块像3#湛卢浮力那么大的铅皮,这样,就等于2支3#湛卢的吃铅量,标又换成了1#湛卢,标小铅重打大滑铅的竞技钓法在这用上了,吧铅坠上的两个太空豆向上推了大约10公分,又向上推票,钓一目多。在实际钓中,因水底不平有斜坡的原因,很难达到要求的钓目,露半目、一目、两目甚至标不见了是经常的。又从新调饵,4#鲫一半、全能4#一半。这样两种饵调和起来还是腥香的,但拉的大饵,拉大的目的,铅重下沉速度快,饵和水的摩擦也大了,如拉小饵,到底恐怕没饵或饵太少,拉大避免了被摩擦掉,再一个全能4#片状物多,入水有散化的片状粉状物,能把白条拉的离底更高一些,同时,由于下沉的速度快,也避免了白条的截杀。
浮标钓位,露半目、一目或二目,只要浮标一有轻轻一抖,一哆嗦的信号,就提杆,如果有时抛的略远一些,到底标不露目了,数一二三或一二三四也提杆,这样,越钓越快,而双尾率特别高,都是2两3两4两的,个别有半斤的,我们这种钓法,很快引起了两边钓友的注意,大部分看不懂我们是怎么钓的,只有几个参加过比赛,使用过大滑铅钓法的过来一看才明白,回到自己的钓位就照搬学事,以前在这个水库钓鲴鱼,一般的一天钓上十斤左右已经很会钓了,不会钓的一天钓几斤是很正常的事。而这次,我们三人从早上六点钓到九点,三小时共钓了150多斤。此次钓在黄仁水库成为佳话,金龙回北京后,还挂念着有空再来爽一把,只可惜,此水库老板一看有这么多鲴鱼,请人专门用网捕捞,现在已经不多了。
碰到杂鱼多抢食,饵到底就有鱼正经吃饵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多用于钓鲴鱼、鲫鱼)使用滑铅钓是很有效的方法,加铅可多可少,只要中下层的杂鱼截杀不住下沉的饵团就可以了。但要注意抛竿,由于铅重,容易抛的过远,铅坠下沉过快,铅坠落点和浮标落点形成斜线,浮标往往下沉水中后才能慢慢露出目数,这样容易错过鱼吃饵的信号,所以抛竿时要轻抛,基本上垂直下就可以了,尽管这样,也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是练习,才能熟练的把握要领。最后衷心的希望此科普教育帖能够对大家日后垂钓鲴鱼有所帮助,发个帖太不容易了呵呵,俗话说的好,看帖不顶会空军啊
科普, 种类, 能力, 冲击力, 下划线
分享到
0个赞
图文并茂,学习了!
正好需要这篇文章,看后马上就可以实战了。谢谢楼主。
挖!挖!好长!懒得看!写翘嘴啥!
谢谢 提供 分享
正好需要这篇文章,看后马上就可以实战了。谢谢楼主
漂亮的鱼鱼,本地已不多见.!
顶上一目。。。。。
我长在郁江边的,可在我们这边好像没见过这鱼种
这个精辟!衡山这边有个珍珠湖有很多秋鯝子,而且有很多高手一天可以钓到200尾!!
认真学习了谢谢楼主
学习了,谢谢提供。
请问哪里还有这种鱼?天津市蓟县 于桥水库 这种鱼现在看不见了,听说已经绝种了!